中耳炎

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0-09-19 浏览次数:12214

常见人群

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

疾病详解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常见症状。

疾病相关

外耳道炎

病因病理

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这是引起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急性中耳炎,这也是引起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一个原因。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急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4、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6、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NA物有抗NA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原因。

症状表现

流水、流脓、发痒、疼痛、听力减退、耳鸣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状!

1.流脓:流脓是中耳炎最基本症状之一。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4.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5.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

疾病危害

中耳炎的常见症状是流水、流脓、发痒、疼痛、听力下降,如果引发了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要警惕!

1、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2、面瘫:面神经距中耳腔很近,若损伤它,就会引起口眼歪斜。

3、迷路炎:如果炎症向内侵犯,进入内耳会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和恶心、呕吐等。

疾病检查

1.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色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药物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病情,终究不是办法.目前市场上没有治疗慢性中耳炎的特效药,一些患者盲目吃药只是缓解症状.所以,慢性中耳炎患者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规范的诊治,找到病因,对症施治才能科学治疗慢性中耳炎.  

二、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该方法适用于成人,儿童由于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不易采用.

三、手术治疗:"鼓室成型术"用于中耳病变清除、听力功能修复.通过定点清理病灶、精细修复耳鼓膜、重建听骨链(以关节相连的能够传递声波振动相关骨节)等在耳显微镜配合下,将耳腔介入操作器械渗入消炎药物,达到治疗各型耳炎并增强听力功能的目的。

上一篇:美尼尔 下一篇: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