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
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0-06-30 浏览次数: 12727
长期坐着和长期站着的两类人
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直疝、斜疝、小儿疝气、老年疝气
小肠疝气是危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除了个别婴儿的病情比较轻,有自愈可能。绝大多数的患者无法自愈,必须去医院进行专业治疗才能痊愈。那么,小肠疝气是怎么引起的?
1、先天性因素
先天腹壁缺损是因为在胚胎过程中一些组织没有穿过腹壁,比较如说精索和子宫穿过腹股沟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另外腹股沟的组织比较薄弱,易发生疝气。
2、腹内压上升的因素
小儿疝气发病大都是由于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骤升所引起,发病原因多为后天性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
3、生活中的因素
生活中导致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比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
肠气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国约有2000万小肠疝气患者,其就诊率不足1%,大都由于对小肠气的认知度低,患者会拖延对小肠疝气的治疗。但是,小肠疝气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大家需要了解小肠气的基本症状,一旦发现有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
在患者站立、行走、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疝气严重时会凸出腹壁。偶有局部胀痛和牵涉痛,一般无特殊不适。
2、腹部压力较高
因为腹壁存在薄弱部位,同时又遇到过高的腹压,腹压过高,就会挤压内脏器官或组织,导致被挤压的内脏器官或组织就易从薄弱的腹壁穿出而形成小肠疝气。
3、疝气发生嵌顿
疝块会突然增大,有明显触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若同时伴有供血障碍会出现绞窄性的疝气症状。
4、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影响起居。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比约为1:6。
小肠疝气是临床上高发疾病,初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容易错过有利的治疗时机,给患者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很多患者对疝气有着错误的认识,以为小肠疝气拖着拖着就好了。疝气医师介绍,疝气拖久了对患者身体伤害就愈加严重,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影响发育和生育
由于腹股沟部疝气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前列腺疾病;小孩会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女性易导致不孕不育;
2、影响消化系统
患者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3、心理饱受痛苦折磨
疝气给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不便以及别人的埋怨和不理解等因素会加大心理压力大,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和自卑,并导致患者性格扭曲和分裂;
4、危及生命健康
疝气经常上下来回往复,使疝囊颈反复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且疝环口长期遭遇疝容物的刺激,这样极易导致疝囊发生粘连和嵌顿疝,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患小肠疝气后可根据年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其它疾病等按如下程序选择治疗方案:
⒈婴幼儿1岁之内可观察,选用疝带治疗
如果病情不太严重,用这种方法婴幼儿约90%可获得治愈,避免手术。儿童疝气可采用单纯的中药疝气袋疗脐疝袋法治疗即可治愈各种腹股沟疝气和脐疝。
⒉大多数病人则应考虑手术诊疗
⒊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白天可以在回纳疝内容物后,用医用疝带阻止疝块突出。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的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对手术治疗造成困难。
⒋如有疝气嵌顿,应急诊治疗
建议:一般均需由专科医生诊治后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⒌中药诊疗
中药橘核丸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适用于中老年人。⒍中药疝气袋脐疝袋诊疗:能迅速起到温阳散寒,理气生肌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陈代谢,促进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加速内环口的闭合,以达到治愈目的
⒎手术诊疗 :手术诊疗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三类(适用于中青年患者)。疝修补术: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疝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
疝气初期得症状是很轻得,很多人觉得无所谓,劳累得时候肿块会出现,休息了就没有了,几乎不用在意.但是,疝气的症状是会加重得,不会永远停留在初期得症状,这是预防小肠疝气得误区之一.为了防止疝气脱出,患者要从适当得锻炼和加强营养方面强健腹壁,也要注意控制腹压同样也可以预防小肠疝气.
小孩发育不完全,成年人运动损伤、手术损伤,老年人腹壁萎缩,都会导致腹壁过薄,而导致腹压过高和一些慢性疾病、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小儿哭闹都有很大得关系,避免这些情况,才能预防小肠疝气,避免疝气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