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0-06-30 浏览次数:12155
常见人群
外伤感染、中耳腔炎症感染
疾病详解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等。
疾病相关
中耳炎
病因病理
很多人在平日里很容易忽视对耳朵的保护,往往会因为一些不良的习惯,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生。比如说挖耳、异物损伤、药物刺激等。
除此之外,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洗澡和游泳等等的水液浸渍等,也是会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进而阻塞毛囊、创造有利细菌生长的环境,进而易致本病发生的。
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症状表现
外耳道炎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它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患了外耳道炎的朋友常常是外耳灼热、疼痛。严重的时候还会全身发热、身体不适、耳朵周围淋巴结肿大。到专业医院检查时可发现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严重的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外耳道炎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肿胀,且疼痛逐渐加剧,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检查: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外耳道内有分泌物;如病情严重,耳廓周围可水肿,而周围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2.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有少量分泌物流出。检查:外耳道皮肤多增厚,脱屑,或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可有少量粘稠的分泌物,或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疾病危害
本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还偶见于患有营养不良症与贫血的儿童。本病多发于一侧。其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 本病起病较急,耳痛与耳流脓为主要症状。耳痛呈持续性,逐渐加剧,常放射到同侧颞部。外耳道底壁骨与软骨部交界处皮肤开始有糜烂,继而肉芽增生;
外耳道、耳廓、耳屏均可肿胀,有明显触痛及耳廓牵引痛。乳突部亦有肿胀与压痛;鼓膜穿孔或坏死;但病轻者亦可不累及鼓膜与内耳。经一般抗炎治疗,常无明显疗效。病情可继续发展,向下侵犯颅底,或通过外耳道软骨裂隙及软骨、骨组织、腮腺及邻近的血管与神经,导致颞骨或颅底骨髓炎、多发性神经瘫痪,其中面神经受累最多见。
病变波及颈静脉孔者,则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受损。感染向前扩展可侵及颞下窝,终因引起大出血、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治疗方法
外耳道炎检查手段主要为耳内窥镜检查结合医生经验诊断,对进行性发展的外耳道炎,尤其是老年患者或经积极炕炎治疗无效者,应提高警惕,详询病史,送脓液培养,作学血糖,唐尿糖及有关血象和营养状况等方面的检查,外耳道峡部底壁出现肉芽组织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亦可作无诊断参考,颞骨X线断层拍片或CT扫描可估计病变范围或有无死骨形成。
微创内窥镜治疗技术
在内窥镜的帮助下,在治疗外耳道炎的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对耳部正常组织的损伤。
微创内窥镜具有视野广